李炳刚 苏文
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杜焕常创作的长篇小说《汶水滩》,是山东省作协2014年度重点扶持作品,最近入选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。
(资料图片)
作品以全景式的视角,朴实深情的笔触,宏阔深远的笔力,述写了鲁中地区一个普通村庄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变迁,铺陈出这块土地上的人物、风情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纠葛,再现了齐鲁乡村火热而多彩的生活。
同时,作品实事求是地描写了农村相关政策的演进脉络,抒写党支部在农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,歌颂广大农民群体的坚韧和睿智,是近年来山东农村题材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。中国作协副主席、著名作家张炜赞誉其“是一幅农村生活长卷,也是一部启人深思的力作”。
社会变迁的雄浑画卷
历史并不如烟。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,是我国一个特殊历史时期,却鲜有文学作品系统描写。对这个年代的鲁中平原农村进行全景式描写,《汶水滩》尚属国内首次,也为书写农村提供了生动的缩影。它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风趣的地方语言,书写以潘忠地等为代表的几代农民的命运遭际和精神成长,构成山东农村变迁的重要印记和沉郁底色,描摹出社会变迁的雄浑画卷。
小说自主要人物潘忠地1960年从地区农业学校下放回村写起,到2000年前止,从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开始,到拨乱反正、包产到户、脱贫致富,真实反映了汶水滩从国民经济调整到改革开放那段艰苦岁月,再现了当年艰辛腾挪、寻求小康的历史进程,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性,深入剖析农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,如土地承包、集体经济、家庭婚姻等等,描绘乡村发展变化过程中涌现的精彩故事和人物命运。
汶水滩是一扇窗户,一个大舞台,它不仅承载了小麦玉米蔬菜各种作物,更承载了各色人等。书中讲述的,都来自生活,来自身边的凡人小事。作者努力呈现乡土生活本色,深入发掘和提炼出流贯在最普通人群中的真性情、真精神,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凡人精神立传。时代变迁、社会变革、人性复杂,在时代、社会、自然背景下,个体小人物命运多舛,但他们不甘贫穷落后,始终追求美好生活。小说倾注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,洋溢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的颂扬,对重建乡村文明的责任与呼喊。汶水滩,已经不只是一个地理家园,也是他的精神家园。
厚重而富有思辨精神的村庄家谱
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:“人物是小说的灵魂。”一部好的长篇小说,应当塑造出具有深度的角色。尤其是主人公的塑造,可以准确地看出一部文学作品的成色。
《汶水滩》真实地展现了鲁中乡村的时代色彩和风土民情,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潘忠地等160多个人物群像。通过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、正直、担当和诚信,体现了乡村精神价值,我们得以窥见人性的光辉与矛盾,体验到生活的酸甜苦辣,构成一部厚重的富有思辨精神的村庄家谱。
个性鲜明、栩栩如生的主人公潘忠地,是一位埋头苦干、宽厚真诚、勇于担当的村支书。作者从潘忠地童年时代开始写起,以他的成长、婚姻、家庭和事业为主线,完整集中地再现了这段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。作者立足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进程,深入潘忠地这个人物的内心深处,用最大力量来刻画他的心灵美,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。
全书其他人物,也个个特色鲜明,有血有肉:潘士金、张发树、展明尧、李长贵、潘秀菊……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农民群像,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、有情有义的人。反面人物也刻画得入木三分,对张义昌、潘忠国等卑劣阴暗、投机钻营的生动描述,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斑驳与复杂。像李向东这样的乡间能人虽着墨不多,但是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突出特点写活了。无论是宏大的、惊心动魄的场景,还是卑微人物的喜怒哀乐,种种世事人情,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。
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乡村史、乡情志、乡愁录,通过一个个乡村人物,连接历史和当下,连接过去和现实。作者从生活厚土中汲取养分,挖掘个体生命的深层体验,每个人物都是鲜活接地气的,有质感和动感的,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,深入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。
对乡村社会的深度挖掘
作家孙犁曾说过:“写小说应该是因人设事(情节),反过来,又可以见景生情(新的情节),这样循环往复,就成布局、就成结构。”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汶水滩》是一部用心的小说,一幕一幕铺陈,叙事有条不紊,像滴滴水珠,用细小的人与事填补了汪洋历史中那些为人所动容的情感缝隙,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和穿行历史的宏大叙事,以小村落、小人物映射大时代风云变幻,最大限度保持读者阅读作品的新鲜感,其中人物的命运遭际、情感线索同样跌宕,如藤如蔓,悲欢离合,让人身临其境,低回不已。
以凝重的笔触,在大历史观中把握内在逻辑,解读农村发展史。作者从大量平凡劳动场景、生活素材中汲取精华,包干到户、分家、买车收菜、蔬菜产业、建恒温库、办托儿所、协会挂牌、老年人活动室、小剧团……通过对农村道德观念、家庭观念、社会思想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深入描写,对乡村社会进行了深度挖掘。
作品把着眼点放在农村变革影响下的人性的对立、人格的冲突、观念的碰撞等深层次矛盾的探寻上,深切而细腻地描绘了农民在生活压力下的挣扎与奋斗,呈现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,揭示乡村社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,展现了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乡土气息,揭示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冲突。作者用心用力展现鲁中农村生活的变化图景,传承农耕文明的音符和旋律,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地上的父老乡亲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、酸甜苦辣,都有深情关切。
世俗是乡村的底色,村里的人和事,春种秋收,礼尚往来,每一件无不纠缠在人情世俗之中。小说以村庄写人,以人写村庄,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,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,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,书写的是一个村庄几十年的记忆和历程,串起的却是一脉相承、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,展现了村庄的爱与憎、善与恶,以及各种人物的不同表现及命运,表现了乡村变革的艰难过程,反映了时代的风云际会。
原生态的语言味道
语言是小说的工具,放眼古今中外,任何有成就的小说家,无不是令人瞩目的语言建筑师。优美的小说语言,就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,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美感。
《汶水滩》语言貌似随意、朴素,实则质感强烈,读起来如同走进真实的农村,就如同生活在他们当中。简洁、质朴是这部作品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。以短句和短词构建作品,其口语化语言效应,给人轻松、明快、干净、利落之感。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对话之中,同时也体现在作品的所有地方。最日常的乡土叙述,表现的是最诚挚的乡村情感,生动再现一方土地上的变迁,有一种对农村整体命运、人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命运的深层思考。
乡村的世界观还藏在乡村的语言里面。语言具有原生态的味道,采集了很多乡村的语言,包括方言土语,这些言语的使用为小说增加了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,许多歇后语、顺口溜和乡间俗语,读起来意味深长。作品中不区分你和您,常常出现“恁”(nín,也读nén),表示你、你的、你们的意思,比如“恁一家人团团圆圆,俺就别去了。”白描、对比、象征,土味醇厚,不落俗套。整部作品似带着新鲜泥土的芳香向读者扑面而来。
()